在这个世界上,最不该被比较的,其实就是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。
但偏偏现实很打脸,很多家庭中,父母对待子女,并非一碗水端平。
有的孩子一出生,就活在掌声和期待里;而有的,却永远是那个“次要的”。
虽然父母嘴上说得好听,说“都一样”“我最公平”,但其实,很多时候有没有偏心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01
关键时刻,只帮一个孩子。
现实里,养孩子最能体现“态度”的,其实不是平时的吃喝穿戴,而是关键时刻的支持。
有的父母,明明家里资源有限,却把好东西全倾向一个孩子——最好的学区、最早的首付、最多的时间精力……
而另一个孩子,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拼。即使再努力,也得不到多少回应。
我认识的一个熟人,兄妹俩差三岁,从小他爸妈就偏向弟弟。
买房时,弟弟结婚首付父母全包;而他自己却只能东拼西凑贷款,还被数落“不够能耐”。
时间久了,他心里越来越疏远。即便还叫着“爸妈”,可心早就凉了。
现实里,偏心不是嘴上说了什么,而是“关键时候,你站在哪一边”。
02
对待孩子的错误,标准不同。
现实中,有一种偏心,是“标准双标”。
同样是犯错,小儿子打了架,是“男孩子嘛”;大女儿发了脾气,就成了“没教养”。
有些父母看似对孩子都操心,其实骨子里,就是更容得下一个孩子的缺点。
我楼下一个阿姨,就是这种典型。
两个孩子,一个聪明乖巧,一个调皮捣蛋。
她嘴上说“一样爱”,但一出事就护着小儿子。
女儿有天说:“你从来没像信他那样信过我。”
阿姨还振振有词:“他是男孩,不懂事,你是姐姐要让着他。”
其实,这些年她的偏心,女儿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只是越来越沉默罢了。
03
情绪价值,始终偏向其中一人。
现实里,孩子长大后,父母的偏心更明显地体现在“情绪支持”上。
有些父母,孩子一打电话来倾诉,他们的耐心和热情永远只留给那个“更贴心”的孩子。
而另一个孩子,打电话不过几分钟,就被草草挂断,或冷漠回应。
我有个朋友,从小就觉得自己像个“外人”。
她弟弟无论做什么,爸妈都鼓励;她自己无论多努力,听到的总是“还不够”。
后来她远嫁外地,逢年过节回家都小心翼翼。
久而久之,也就不再联系了。
她说:“我不是他们爱的孩子,我只是那个他们‘凑合养大’的孩子。”
情绪上的偏心,比物质偏心更伤人。因为那是一种“不被需要”的感觉。
04
父母有偏心,是很多家庭难以回避的现实。
但做子女的也要明白,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讲公平,即便是父母也一样。
与其一味纠结父母给得多不多,不如早一点放下期待,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人生里。
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偏心的父母,也别太委屈自己,更别去争一个“最爱”的名分。
你活得出色,就是最好的回应。